編程三昧 · 程式 ·

數組的 sort() 方法詳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介紹了 arr.sort() 方法的基本使用:

const arr = [49, 5, 14, 89, 71, 3, 10];// 一般寫法arr.sort(function (a, b) { return a - b; // 按照升序排列 });// 箭頭函數arr.sort((a, b) => a - b);// 結果 [3, 5, 10, 14, 49, 71, 89]

用歸用,照葫蘆畫瓢不難,大家日常也是這麼寫的,沒毛病!但是如果對一個方法不進行深入研究,那麼就很容易踩坑,並且常常會填不了坑!

今天,我們重點聊聊比較函數 compareFunction 相關的知識。

為了接下來的思路能夠更順暢,在學習比較函數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有關插入排序的原理。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Insertion-Sort)的算法描述是一種簡單直觀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構建有序序列,對於未排序數據,在已排序序列中從後向前掃描,找到相應位置並插入。

算法描述:

一般來說,插入排序都採用 in-place 在數組上實現:

  • 從第一個元素開始,該元素可以認為已經被排序;
  • 取出下一個元素,在已經排序的元素序列中從後向前掃描;
  • 如果該元素(已排序)大於新元素,將該元素移到下一位置;
  • 重複步驟3,直到找到已排序的元素小於或者等於新元素的位置;
  • 將新元素插入到該位置後;
  • 重複步驟2~5。

動圖演示

constarr=[49,5,14,89,71,

其實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從數組中第二個元素起(第一個元素已默認排序),每個元素都充當一次游標值,依次和它前面的(已排序)的元素相比較,如果游標值小,則將拿來比較的元素向後移一位,繼續向前比較;否則,將游標值插入比較值的後面,結束比較。

關於比較函數 compareFunction

如果想要 sort() 方法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排序(比如數字大小),那麼就需要給它指定比較函數 compareFunction

如果指明了 compareFunction ,那麼數組會按照調用該函數的返回值排序,它有兩個參數 ab,返回值如下:

  • 如果 compareFunction(a, b) 小於 0 ,那麼 a 會被排列到 b 之前。
  • 如果 compareFunction(a, b) 等於 0 , a 和 b 的相對位置不變。
  • 如果 compareFunction(a, b) 大於 0 , b 會被排列到 a 之前。
  • compareFunction(a, b) 必須總是對相同的輸入返回相同的比較結果,否則排序的結果將是不確定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簡單介紹了arrsort()方法的基本使用:

compareFunction 初步探究

我們暫不做什麼複雜的分析,先使用控制台列印一下看看 a 和 b 到底是什麼:

const arr = [49, 5, 14, 89, 71, 3, 10];console.log(arr);let times = 0;let res = [];arr.sort((a, b) => { res.push({times, a, b, "a - b": a - b}); times++; return a - b;});console.log(res);console.log(arr);

執行結果如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到:

  • a 的值在按照原數組中的順序依次變化,這個排序採用的應該是插入排序法
  • a 代表的應該是游標
  • 從 b 值的變化上又可以看出,a 首次找位置時採用了二分法,a < b 則向前比較, a>b 則向後比較。

那麼,其機理到底是不是我們所看到這樣一個過程,還需要再探究。

compareFunction 深入探究

要想弄清楚一個問題,還有什麼比從根源上著手效率更高的呢?所以我們追根溯源,先來扒一扒 v8引擎 的源碼,看看它內部到底是怎麼實現 sort 接口的。

下面的源碼來自7.2版本之前的 v8,該版本之後的數組排序實現變化較大,暫不予討論。

其中 array.js 文件下,關於 sort 接口實現的代碼如下:

function InnerArraySort(array, length, comparefn) { // In-place QuickSort algorithm. // For short (length <= 22) arrays, insertion sort is used for efficiency. if (!IS_CALLABLE(comparefn)) { comparefn = function (x, y) { if (x === y) return 0; if (% _IsSmi(x) && % _IsSmi(y)) { return % SmiLexicographicCompare(x, y); } // 將數組元素轉換為字符串 x = TO_STRING(x); y = TO_STRING(y); if (x == y) return 0; else return x < y ? -1 : 1; }; } var InsertionSort = function InsertionSort(a, from, to) { for (var i = from + 1; i < to; i++) { var element = a[i]; for (var j = i - 1; j >= from; j--) { var tmp = a[j]; // 調用比較函數 a: tmp, b: element var order = comparefn(tmp, element); if (order > 0) { a[j + 1] = tmp; } else { break; } } a[j + 1] = element; } }; /*** some code here **/ var QuickSort = function QuickSort(a, from, to) { /*** some code here **/ };}function ArraySort(comparefn) { CHECK_OBJECT_COERCIBLE(this, "Array.prototype.sort"); var array = TO_OBJECT(this); var length = TO_LENGTH(array.length); return InnerArraySort(array, length, comparefn);}// 源碼我就不放了,大家有興趣研究的話,可以點擊上面的連結自行查看

代碼分析:

  1. v8 中實現 sort() 方法時,採用了 」插入排序「 和 」快速排序「 兩種排序方式。
  2. 對於短數組(長度 <= 22)來說,插入排序效率更高。
  3. 如果沒有傳入 comparefn ,則生成一個 comparefn 比較函數。
  4. 在自動生成的比較函數中,會將傳入的數組元素通過 TO_STRING 方法轉換為字符串,再行比較。
  5. 對比比較函數中的 b 為游標值,這一點和最新版的 chrome 瀏覽器表現不同。

我們在 sort 方法中傳入的函數用在了這裡:

var order = comparefn(tmp, element);

根據我們傳入函數的返回值,數組進行排序操作:

if (order > 0) { a[j + 1] = tmp;} else { break;}
  • 如果返回值(a-b)大於0,即 a > b, 則將當前拿來比較的值 a 複製給它的下一位,並繼續使用游標值 b 向前進行比較。
  • 如果返回值小於等於 0 ,則結束比較,並將游標值 b 填在最後一次比較值 a 的後面。

總結

不管是舊版本還是最新版本的 v8,它們的 sort() 方法的返回結果都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內部的實現機理有了改變(肯定是向著更優的方向改變)。

為了是 sort() 的返回結果符合預期,我們給它傳入了一個函數作為比較規則。

在比較函數中,因 v8 版本不同,實現機制有差異,導致它的參數意義也不大相同,所以我們暫時無需關心它裡面參數的具體含義。

比較函數如果寫完全的話,應該是:

arr.sort((a,b) => { const res = a - b; return res > 0 ? 1 : (res < 0 ? -1 : 0 );});

即比較函數的返回值嚴格來說只有三個:-1、0 和 1 。

我們主需要記住 return a - b升序排列return b - a降序排列即可。

~本文完

學習有趣的知識,結識有趣的朋友,塑造有趣的靈魂!

大家好!我是〖編程三昧〗的作者 隱逸王,我的公眾號是『編程三昧』,歡迎關注,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知識與技能並重,內力和外功兼修,理論和實踐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PTTZH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存儲空間服務。
喔!快樂的時光竟然這麼快就過⋯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