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常州新北區蔣家墩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發掘簡報》正式發表,蔣家墩遺址是目前寧鎮地區時代最早的古遺址,不僅反映了距今7000多年前長江南北及中下游地區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進一步完善了寧鎮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
蔣家墩遺址及周邊史前遺址分布示意圖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鐸介紹,蔣家墩遺址位於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前城頭村以東,劉家村以南,小黃山山脈南延的緩坡平原上。如今北距長江約6.5公里,而在新石器時代,長江岸線靠近小黃山北側,遺址在當時應當距長江岸線不遠。
蔣家墩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2014年3月至6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在對孟河鎮小黃山地區進行區域系統調查時,發現劉家村以南有一處台形遺址,當地人稱蔣家墩,遺址呈橢圓形,高出地面約0.5米。2015年5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在對蔣家墩遺址進行複查時,在遺址西側的斷崖及水塘邊採集到大量的古代遺物。
2017年9月至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組成蔣家墩遺址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勘探,並選定部分區域進行了試掘。確認蔣家墩土墩本體為周代環壕聚落遺址,在土墩西側和前城頭村之間的馬鞍形坡地上,分布有新石器時代遺存,殘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根據測年數據,蔣家墩遺址絕對年代距今7300-7200年。
蔣家墩遺址出土遺物以史前時期為主,上層有部分商周時期印紋陶片。史前遺物以陶器為主,多為泥質、夾砂或夾蚌陶,還有少量彩陶,部分器壁外紅內黑磨光。
蔣家墩遺址陶器紋飾
「遺址出土了大量裝飾著複雜刻劃紋飾的陶片,多位於器物的口沿、器耳和腹部,這是本次發掘出土陶器的重要特色。」負責現場發掘的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黃督軍告訴記者,「紋飾有錐刺紋、指甲紋、折線紋、乳丁紋、戳印紋、鏤孔裝飾等,反映了先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特徵。」
出土鏤刻陶器耳
記者看到,出土的一件陶器耳上裝飾了鏤刻的圓形、星形、橢圓形組合圖案,黃督軍解釋,這可能代表了「日、月、星」或者「日出、日盛和日落」,其背後蘊含了蔣家墩先民的原始信仰和天文知識。
蔣家墩遺址出土動物脊椎骨
此外,考古發掘或採集到大量的動物骨骼,可辨有動物的頭骨、脊骨、盆骨、腿骨等。動物類別多樣,包括鹿、豬、牛等哺乳動物以及鱉、龜、蚌等水生動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生業模式。
「蔣家墩遺址地處寧鎮丘陵、江淮平原和環太湖平原三大地理單元的交匯地帶。出土的文物反映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研究史前文化跨區域傳播與文化變遷提供了新的材料。」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胡穎芳說。
出土的彩陶
根據發掘和研究,蔣家墩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的文化面貌比較複雜,其中紅陶支座、外紅內黑陶豆、陶器座等具有鮮明的本地特徵;裝飾雞冠形鋬的罐形釜、缽形釜、雙環耳罐等器物與的雙墩文化比較相似;腹部裝飾繩紋、交錯刻劃紋的陶釜、罐以及黑色磨光陶,則與跨湖橋遺址(位於浙江杭州)以及長江中游地區的皂市下層文化、城背溪文化有一定的聯繫。
胡穎芳同時提出,以蔣家墩遺址為代表的一類遺存還對駱駝墩文化的形成以及寧鎮地區北陰陽營、三星村等遺址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出土鹿角
環太湖地區最早的考古學文化是馬家浜文化,近年來考古學界根據圜底釜與平底釜的差異,將太湖西部馬家浜文化時期遺存命名為駱駝墩文化。駱駝墩文化主要分布於太湖西部和北部,其中代表性遺址如溧陽神墩、東灘頭、秦堂山、宜興駱駝墩、西溪、江陰祁頭山等。關於駱駝墩文化的來源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蔣家墩遺址位於太湖西北部,向南通過長江和茅山山脈可以到達駱駝墩文化分布的核心區宜溧山地,向東沿長江可以到達祁頭山遺址,駱駝墩文化的平底釜傳統可能是來源於蔣家墩遺址為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
出土骨錐
相較於環太湖地區,寧鎮地區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並不明晰,以往的考古發現主要是一些零散的遺址點,如北陰陽營遺址、三星村遺址、薛城遺址等,關於這一地區不同時期考古學文化的分布和發展演變一直是考古學界關注的焦點,因此江蘇地域文明探源項目將「寧鎮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研究」列為重要課題之一。
「蔣家墩遺址的文化內涵與句容丁沙地、鎮江左湖等遺址相似,共同構成了寧鎮地區史前文化譜系中較早階段的一環,完善了寧鎮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鄭鐸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
圖片由常州市考古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