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豫西山區的人無論多麼遠,多麼忙,都要回家到父母的墳前,一直上溯到祖祖輩輩的所有墳頭,幫上幾縷白紙,寄託哀思,認領祖先。如果哪一個墳頭沒有人上墳綁紙條,當地人都會認為是墳主已經沒有了後代,是很悲涼的事情。除了綁紙條,燒紙錢,放鞭炮,還要培土。
農村人埋人講究風水,誰家升官發財、多子多福,就會認為是其父母以上的祖墳埋了好風水,保佑了子孫後代。即使山高路遠,也要去上墳。清明時節,借上墳之際,邀幾位本家親戚,一起爬山,穿越高嶺,尋找童年的那份記憶。
已經有二三十年沒有上過高嶺。高嶺,是記憶中熟悉的山嶺,曾經和姐姐們一道穿行於高嶺之上,採摘連翹,彌補家用。曾經的山路,雖然已經荒蕪,仍然依稀可辨。站在高嶺上,自己所居住的小山溝盡收眼底,層層疊疊的群峰把山溝包裹的嚴嚴實實,一條出山的小路蜿蜒前行,通往山外。
不僅是我,其餘的人也都很久沒有上過高嶺,有的年輕人,壓根就沒有來過。能夠如此全方位直觀地俯瞰自己所居住的山溝,紛紛拿出手機進行拍照,指點著自己曾經因放牧、採摘而走過的每一道山樑,
穿過一片山林,來到一處曾經的院落,只剩下一圈低矮的石頭牆頭。全是石頭砌成的牆體,十分整齊,只有當地的專業匠人才可以砌成這樣高標準的石頭牆,但是現在,已經找不到這樣高超的匠人了。山牆上開窗戶的地方,四四方方地保存著,仿佛還想和我們說些什麼。
石頭壘成的房子一般都不高,有一人多高就夠用。搭上幾根椽子,房頂上鋪好自己燒制的籃瓦,就是山里農村人過去的房子式樣。房子的輪廓還保存完好,山牆頭高出前牆,而正門處,空蕩蕩的,所有的木頭、磚瓦都已經被挪作其他地方修房使用了。
舊時山區農村,因為交通閉塞,物資極度匱乏,蓋房子是一家人天大的事,全靠自己奮鬥。自己砌牆,自己伐木,自己燒制磚瓦,而立架房子、上樑等需要全村人集體幫忙。誰家新房上樑,全村人都來幫忙,約定俗成的規矩。對一些專業性的活兒,自己幹不了,要麼和專業匠人換工,要麼就需要給匠人付工錢。
下山途中,一家一戶的房子看的更加清楚。換一個角度,會發現自己曾經居住的環境原來也是充滿著詩情畫意。這是一處劉姓老鄉的老房子,雖然全家已經搬到街上的新房裡了,但房前屋後的耕地還在種著。冬小麥已經返青,其他的耕地也被整修的乾乾淨淨。也許已經種下,只待一場春雨,就是綠油油的新苗。
本族裡年紀大的講述本家祖上的故事,本家爺爺輩弟兄四人,就是住在這座房子裡,成年後,各自分家立業,繁衍後代。老房子早已坍塌,只留下房子場的痕跡。
這個高台上,曾經是一處私塾,本家一個爺爺在這裡任教,歲數大的人還可以講述當年私塾學生的趣聞軼事。私塾已經是解放前的事情,可見本家祖上的人還是有文化教育意識的,一直流傳到現在。
院子邊的桃花已經開了。為了讓老房子保存的更好些,每隔幾年時間,鄉親們都會把房子翻修翻修,防止屋頂漏雨,導致房牆坍塌。在外工作或者打工的,即使不在老房子住了,也會定期維修,等待葉落歸根,進入老墳,陪伴老去的祖上先人。